咨询热线:010-85636656
浅谈棚户区改造的难点与对策(附案例)
更新时间:2017-03-31 17:27阅读次数:
棚户区改造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对城镇建设影响深远。随着我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目标也在不断明确和完善。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难点及对策,并附案例,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现状及难点
棚户区改造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民生工程。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2013年至2017年,全国计划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户,至2020年末完成3650万户改造,届时将有近1亿人口搬出棚户区,使棚户区改造工作再度迈上新的台阶。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生活、教育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 资金问题。资金问题是限制棚改工作的一个瓶颈。资金出现困难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许多中小城市,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比较低迷,房屋交易完成率低,导致开发商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周转困难。
②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使拆迁修建等工作出现一定难度。
③部分群众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单纯追求高赔偿,以解决后顾之忧,使拆迁成本也不断升高。
2. 工作进度慢。近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房价、土地转让金及二手房价格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现行的赔偿标准却和几年前保持一致,致使很多人都不愿配合拆迁工作。再加上一些投机倒把分子,追求大量的现金补偿,致使拆迁工作难度加大。还有的人存在等、望、攀比等心态,难以与其达成协议,导致整个拆迁工作进度缓慢,影响了整个棚改工程的进度。
3. 规划滞后。许多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由于本身发展水平及经济条件限制,棚改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只是根据资金情况及棚改紧急程度进行片状整改,整改之前,对整改土地没有很好的发展规划,致使整改后对土地利用不全面,修好的小区或建筑在几年之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造成资源及资金的浪费。
4. 社会问题。棚改过程本身是对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其目的在于彻底改变棚户区群众的生活现状,而不是单纯的将城市美化,使城市协调。棚改工作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诸如对于棚户区居民补偿力度不够,群众反感和排斥拆迁工作等。
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建议
1. 地方政府应牢记并贯彻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棚户区改造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该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之后才是合理利用开发城市土地资源,美化城市。在改造过程中,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地为困难群众想出路,带领他们真正走出“棚户区”。
2. 增加融资手段,盘活资金。棚户区改造资金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还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和企业资金参与改造建设,降低改造成本。
3.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超前规划。棚户区改造要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按照“超前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后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应明显改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能够满足居民入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棚户区改造案例参考
沈阳
沈阳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起步较早,历经了以“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共享公平”为导向的三个阶段,在技术手段与融资模式上均作出了创新性的探索。
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沈阳市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以现状人口、空间和产业数据研究为基础,利用规划手段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市区棚户区改造“一张图”来进行平衡布局;结合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内生动力,充分吸纳棚户区改造重点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两大配套体系,通过多渠道的实践,探索出在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和投资融资多方面的创新模式。
赣州
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遗留了棚户区改造的难题,如何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及操作性强的棚户区改造策略,成为新时期赣州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于众多影响因素,对于历史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不宜采用以往“就地改造、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实施路径,而应实施“规划一盘棋”,形成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协同机制,包括目标协同、策略协同及实施协同等机制。
赣州市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住房保障规划、中小学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给排水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历史文化要素、环境容量和社会保障的实施评估,以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社会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出的目标和策略进行统筹考虑。
结语
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兼顾完善城市自身功能,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随着各个地区和各个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标准也在随之提升,大大提升改造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棚户区改造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质量,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棚户区改造
浅谈棚户区改造的难点与对策(附案例)
更新时间:2017-03-31 17:27阅读次数:
棚户区改造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对城镇建设影响深远。随着我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目标也在不断明确和完善。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难点及对策,并附案例,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现状及难点
棚户区改造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民生工程。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2013年至2017年,全国计划继续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户,至2020年末完成3650万户改造,届时将有近1亿人口搬出棚户区,使棚户区改造工作再度迈上新的台阶。随着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一部分困难群众的居住、生活、教育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 资金问题。资金问题是限制棚改工作的一个瓶颈。资金出现困难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许多中小城市,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比较低迷,房屋交易完成率低,导致开发商流动资金减少,资金周转困难。
②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使拆迁修建等工作出现一定难度。
③部分群众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单纯追求高赔偿,以解决后顾之忧,使拆迁成本也不断升高。
2. 工作进度慢。近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房价、土地转让金及二手房价格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现行的赔偿标准却和几年前保持一致,致使很多人都不愿配合拆迁工作。再加上一些投机倒把分子,追求大量的现金补偿,致使拆迁工作难度加大。还有的人存在等、望、攀比等心态,难以与其达成协议,导致整个拆迁工作进度缓慢,影响了整个棚改工程的进度。
3. 规划滞后。许多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由于本身发展水平及经济条件限制,棚改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只是根据资金情况及棚改紧急程度进行片状整改,整改之前,对整改土地没有很好的发展规划,致使整改后对土地利用不全面,修好的小区或建筑在几年之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造成资源及资金的浪费。
4. 社会问题。棚改过程本身是对弱势群体生活条件的改善,其目的在于彻底改变棚户区群众的生活现状,而不是单纯的将城市美化,使城市协调。棚改工作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诸如对于棚户区居民补偿力度不够,群众反感和排斥拆迁工作等。
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建议
1. 地方政府应牢记并贯彻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棚户区改造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该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之后才是合理利用开发城市土地资源,美化城市。在改造过程中,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地为困难群众想出路,带领他们真正走出“棚户区”。
2. 增加融资手段,盘活资金。棚户区改造资金不仅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专项资金支持,还要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社会和企业资金参与改造建设,降低改造成本。
3. 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超前规划。棚户区改造要符合城市发展要求,按照“超前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后区域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应明显改善,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能够满足居民入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棚户区改造案例参考
沈阳
沈阳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起步较早,历经了以“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共享公平”为导向的三个阶段,在技术手段与融资模式上均作出了创新性的探索。
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作中,沈阳市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及省政府的相关政策、要求,以现状人口、空间和产业数据研究为基础,利用规划手段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建立市区棚户区改造“一张图”来进行平衡布局;结合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内生动力,充分吸纳棚户区改造重点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两大配套体系,通过多渠道的实践,探索出在规划布局、体制机制和投资融资多方面的创新模式。
赣州
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遗留了棚户区改造的难题,如何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来制定科学、合理及操作性强的棚户区改造策略,成为新时期赣州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
基于众多影响因素,对于历史城区的棚户区改造,不宜采用以往“就地改造、就地安置、就地平衡”的实施路径,而应实施“规划一盘棋”,形成棚户区改造规划的协同机制,包括目标协同、策略协同及实施协同等机制。
赣州市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住房保障规划、中小学布局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及给排水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历史文化要素、环境容量和社会保障的实施评估,以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社会管理和公众参与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历史城区棚户区改造提出的目标和策略进行统筹考虑。
结语
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兼顾完善城市自身功能,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随着各个地区和各个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标准也在随之提升,大大提升改造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棚户区改造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质量,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更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